一、概述
本文是笔者对一年多工作收获的复盘总结,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虽然离开了飞书团队,但是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面试一段时间,发现一个现象,对于飞书这个产品的评价很极端,如果某团队级别深度体验飞书,普遍评价会非常正面,普遍反馈特别好用,但如果只是一个人下载体验大概率评价会相对负面,最怕ceo下载后自己无目标点击体验,会感觉产品太复杂了。感觉飞书这个产品做C端的效果推广有点吃亏,因为底层上是解决字节6万人高效沟通的工具,飞书真的在多人协同办公场景中做了大量的细节优化,所以有大量关于多人协作场景的功能,如reaction,可能@人,@群外人,@人已读状态,飞书的搜索(考虑用户协作紧密度和共同联系人等纬度特征),多人协同文档(编辑or评论),全员基于日程管理时间等,这些只有深度使用才会发现它的好。因为飞书是套件产品,所以功能模块太多,这就非常不利于新用户体验,普遍会感觉太复杂,同时,飞书背后是还有一套完整的字节工作方法论,所以上手之后其实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摸索,愿飞书的onboarding可以越来越好。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在想,飞书是否可以做到类似于敏捷开发+敏捷教练+工具jira+confluence这个策略推广?
二、产品设计和管理相关收获
1、产品方法论
《用户体验要素》中将用户体验进行了五个层面的划分,分别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软件产品和信息产品有所差异,结构上从抽象到具体,具体工作中,从战略制定,到需求优先级评定,再到PRD文档编辑中都可以看到这五层架构拆解的影子,每个产品需求都需要从这个五个纬度去拆解。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战略层面对高效协同办公工具本质模型的抽象,从内部来看,战略层面上,希望通过产品的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的高效协同办公品类,进而提升企业中人和人的协作效率,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产品是要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率,进一步抽象,协作的本质是多人间的信息传递,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率近似等同于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信息的传递效率可以联想到信息论中的信息编码和解码,而信息编解码过程中存在信息和噪音,经过抽象,我们发现我们的目标是提升信息编解码过程中的信噪比。以reaction功能为例,使用微信办公的时候,经常会在群聊中看到at all的通知类消息,然后微信中的常见场景就是一堆人回复收到。从发送者的角度来看,他的目的是希望一条信息传递给群聊中所有的人,而群中成员回复“收到”作为其对这个信息接收后的反馈,表面上看起来信息传递是没有问题的,但从信息和噪音的角度来看,当a回复“收到”时,其目标对象是发消息的人,而对其他群成员可能是一种噪音,当“收到”的数量非常多时,对其他群成员的交流绝对是一种噪音干扰,同时发消息的同学也并不知道多少人回复或者阅读了这条消息,而且回复“收到”用户还需要输入两个汉字,信息的编码不够活泼生动,而reaction解决了这类场景中的问题,用户可以针对某条消息进行表情反馈,表情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同时不会干扰到群内其他的成员。
从编码和解码角度来看,也有很多尝试,举一个非常常见的场景,在群聊里我们经常会提到非群内成员,这个时候其实经常担心拼写时出现错别字,飞书针对为何编码需求,可以在群内@群外公司同事,通过提升搜索质量,解决这类需求,还有很多提升编解码效率的智能服务在内部灰度中。
收获:做任何产品或功能时,都可以按照这五层架构进行拆解,经过逐层拆解后,你可能发现,你对一个具体的需求点可能有更加充分的理解,设计时考虑的更加全面,同时这种拆解会让产品从宏观上加深对这个产品的理解。对战略层的理解可以从挖掘产品本质模型开始,当有了这个顶层的抽象模型,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可能变得不同。
2、飞速成长的规划会和双月会
规划会:
2019年曾经参加过一场的总结和规划会。这次规划会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规划会开始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总结,战略部门带来对国内外市场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步大量市场行研数据,然后不同产品线的同学交叉分成多个小组,领取不同目标的市场和目标市场对应的收入和uv目标,多个小组会领取到同一个目标市场,团队成员通过协同分工,获取目标市场数据,结合团队资源确定打法,将年度目标拆解为双月目标,进而拆解出双月,有点像创业拆解目。第一天出方案,第二天开始讲解自己团队的方案,其他小组会质疑和挑战,Leader给出打分和建议,然后第二天下午完善方案,第三天上午讲解完善过的方案,然后Leader会进行总结,并同步新一年目标市场的打法。第二天上午的展示相对来看很不成熟,有各种问题和盲区,经过一轮答疑和Leader点评,同时各团队互通一些市场数据信息,第三天的方向和展示靠谱很多。结合大家的计划,Leader给出更加完善的规划。
好处:
1,锻炼提升所有产品的能力,所有执行产品都从产品总监视角去评估当前资源和目标,思考可能打法和产品规划。2,年度目标的拆解非常有参与感,所有产品在参与过程中对齐目标,而且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划,自己得认,3、每次评审环节高质量的问题把团队推到创业者视角,从创造的视角看问题,有些创业拉投资的感觉。
双月会:
双月会应该是产品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个人感觉双月会是字节内部员工压力大和强度高的原因,有点像是将普通公司的半年总结压缩到两个月,双月会主要工作两部分,第一部分,所有产品静默评审上一个双月的产出,上线功能核心指标表现,预计数据目标完成情况+复盘。第二个部分,评审下个双月计划上线功能,上线功能的prerelease,预期核心数据指标表现,功能价值点,进而确定优先级。
好处:
1,因为所有产品参与复盘+计划,倒逼对文档内容编辑需要考虑的更加全面,字节不讲ppt,全看文档。2,未来双月的prerelease,未来两个月将会上线的功能编辑成一页纸新闻发言稿,带上2-3个亮点描述其价值,可以有简单框图大概介绍,这个过程有助于产品提炼自己负责功能的市场价值,从用户视角看产品功能。3,数据驱动,字节本身最强的是应用数据做个性化推荐,所以对于数据非常敏感,双月会上对需求上个双月承诺核心指标预期的完成情况复盘,对下个双月优化目标说明,从指标制定,到预期目标都需要考虑清楚。4,对齐目标很重要,对齐目标很重要,对齐目标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市场变化快,所以有可能出现目标调整,而双月会非常有助于对齐团队目标。
3、全面的行业竞品分析(直接竞品+相关竞品+其他产品)
互联网产品设计过程中一定会进行竞品分析,同类竞品和相关竞品分析较为常见,一般是在做某个功能时,将直接竞品的对应交互拿出来分析一波,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给出方案,的竞品分析给我感觉是更加的全面和实时。
直接竞品和相关竞品。PRD模板中竞品分析模块为必填项,需要对国内外竞品(直接竞品+间接竞品)进行充分的分析,评审中会对当前设计和竞品设计进行多维度比较和讨论。
通过bot事实获取目标竞品更新信息,第一时间洞察目标竞品升级信息。
用研部门定期对国内外主流产品的更新和交互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同时对国内外增长较快的产品进行跟踪分析,以分享会或文档的形式同步给其他团队,包括一些产品的新功能和新交互,这些产品可能与自己负责的产品线并不相关,但是一些精妙的设计有可能触发很多灵感。
通过话题群,大家将平时阅读到的一些优秀产品复盘文章和产品最前沿信息发到话题群中,经常可以在群中看到国内外最前沿的工作方法讨论,有趣的产品的更新,最新的产品设计总结文章等,一些酷炫的全新交互形式。
4、飞书的PRD模板
飞书的
5、产品静默评审
飞书的产品评审采用静默评审方式,据说这个方法来源于亚马逊,是一种高效开会方式。第一次参加这种产品评审会很懵逼,因为大家都在看着自己的电脑打字,没有产品方案说明环节,实际上是大家正在对PRD进行评论提问。整体流程如下:
1、创建日程,将参加评审同学添加至日程,并编辑会议摘要,说明评审内容
2、日程开始后,通过日程快速创建会议群,群内发出评审PRD,大家在各自电脑打开阅读文档编辑评论
3、一次PRD评审控制在45分钟,PRD作者组织评审,一般会15分钟阅读文档,过程中PRD作者通过文字回答评论提问,阅读完成后文档底部点赞代表阅读完成,多数人点赞后开始对评论答疑讨论,并记录todo
好处:
1、通过阅读而不是presentation展开方案讨论,让评审更客观,不会被演讲者带节奏;
2、要求文档逻辑更加清晰简洁(15分钟可以读完);
3、评审过程基于问答更加聚焦,不容易跑题;
4、问答过程记录在文档评论区,同时记录todo,节省部分会后整理会议纪要时间
收获:当前协同文档服务很多,有条件的团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评审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会议更加聚焦问题,提高评审效率和评审效果。